154万“红马甲”温暖着一座城

2017-09-05 10:11:32    编辑:1管理员2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方慕冰

市民说法

人前人后投身志愿服务

在熙熙攘攘、人来人往的深圳市儿童医院内,顺着住院部的方向走过去,位于服务台边的健康U站,十分显眼。星期一到星期日,早上7时45分到下午6时,这里都有“红马甲”们的身影。记者采访时,当天值班的义工杨玉杰,是一家企业的电工。自2012年该U站成立后,他业余时间就一直在这里提供志愿服务。

门诊大厅十分繁忙,就诊的孩子多,哭闹声不断,志愿者们的主要工作是指引患者到各个诊室就诊,帮助患者提行李、看东西等。他还记得,2013年,一位带着两个小孩的年轻妈妈匆匆从外地赶来深圳就诊,拖着行李、拉着孩子的她十分着急。当时的儿童医院护工很少,于是U站派志愿者轮班去帮助她,出院的时候都是志愿者帮忙送上车的。

当天,带孩子来看病的李女士曾向“红马甲”们问路,“找不到科室的时候问他们就好了,态度特别好。”李女士说,因为自己是外地人,需要指引的时候特别多,“马路边、地铁站里、中心书城等地都有他们的身影,很热情,让我对深圳印象很好。”

另一位带孩子看病的王先生也感受到,深圳志愿服务的气氛十分浓厚,“志愿者特别多,在很多公共场合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维护秩序、指引方向等。”王先生认为,从某种程度而言,义工服务带动了整个城市文明的建设。他还表示,虽然自己平时工作很忙,但是有机会也想做做义工。“义工是深圳文明的形象嘛!”王先生笑着说。

深圳义工们不仅出现在客流量大、市民常常可见的公共场合,还活跃在更多幕后的一线工作中。8月28日,两次台风过后,深圳市“河小二”护水骑兵志愿服务队组织10位义工,到深圳水库河道和绿道边开展巡骑活动,开展风灾后环境清理工作。另外,台风导致海岸线与河道积塞较多垃圾,大鹏新区各志愿者队伍针对灾后情况进行垃圾清理、净滩工作,分别针对西涌、较场尾、官湖海滩等海滩开展海岸垃圾、浅海滩漂浮垃圾清理。

“河小二”们的工作并非无人知晓。家住万科麓城的陈先生,就在台风天过后,看到志愿者在三联水库河道旁和两侧清理垃圾。“这对我们来说,感受特别直观。河道干净了,和家人散步走绿道更舒服了。”他还对记者说,有一次去深圳湾公园玩,也看到有志愿者在打捞河道里的漂浮垃圾。“深圳环境好,青山绿水里有一份志愿者的功劳。”

深圳做法

线上线下齐头并进

目前,深圳市共有注册志愿者人数154万,占常住人口总数比例达到13%。平均每年开展超过12万场次的志愿服务活动,服务覆盖影响人数超过1000万。

近年来,团市委在医院、法院、国税局等窗口行业和民生服务行业大力建设特色U站,在全市30个窗口行业、民生服务领域,及330个志愿服务U站实行常态化志愿服务。鼓励行业内的专业人士加入U站的志愿者队伍,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并由他们对非专业志愿者进行培训,组建专业的志愿者队伍。现已建有医疗健康U站、法律U站、禁毒U站和税务U站等多类特色U站。

除此之外,深圳的志愿活动跟随时代发展,也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团市委实施“互联网+志愿服务”战略,借助腾讯、阿里两大平台,在全国率先同时在“腾讯微信”“阿里支付宝”两大平台开通线上志愿服务,发布项目,招募志愿者。保持每天在线可供市民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达1200项,每天超过7万人次市民点击报名参与志愿服务和了解志愿资讯,活跃志愿者人年均服务时间达到40小时。

在线上,团市委还以“志愿深圳”“深圳义工”两个微信公众号为抓手,联合120个志愿服务公众号,建立志愿服务新媒体集群,拼接形成宣传矩阵,不断完善“志愿深圳”信息化平台功能,提高平台活跃度。目前“志愿深圳”信息化平台日均网络访问量突破7万人次,预计全年宣传覆盖人群超过3000万人次。

记者点评

从1989年的一根电话服务热线起家,到后来的纸质志愿者证书,再到今天可通过互联网参与、接受志愿服务,深圳的志愿服务也经历了时代的变迁。但无论服务形式如何变化,处处可见的“红马甲”们始终活跃在台前幕后,给深圳人带来莫大的温暖。

154万义工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活动,已成为街头巷尾一道道靓丽的文明风景线,感染更多人加入到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志愿服务是与政府服务、市场服务相衔接的社会服务的重要环节,也是深圳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和国际化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