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服务激活创业梦想 助“鲲鹏”在深展翅高飞

2015-05-04 21:57:26    编辑:组织与宣传部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世卓

    “李克强总理在深圳视察时,勉励特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发挥表率作用。”

    “广东省计划在未来四年拿出25亿元支持创业。”

    “深圳正在着力打造国际创客中心,并将制定一个全面支持创客、青少年创新的计划。”……

    从今年初开始,一条条新闻的出现,搅动了许多年轻人内心深处的创业激情,大家跃跃欲试想抓住这前所未有的好机遇。

    在深圳,创业已成为热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越来越多怀揣着梦想和激情的年轻人,带着自己的项目或创意,来到深圳寻求创新创业。他们享受的是深圳优质的创新创业环境,他们看中的是政府为创业者们提供的创业需求服务,他们更期待的是在这里遇到自己的青春合伙人,如鲲鹏一般在此地展翅高飞。

    1、深圳创业环境优 受创业者青睐

    “在伦敦机场的书店,最显眼的位置是各种娱乐杂志。在深圳机场的书店,最显眼的位置是各种创业经和名人传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深圳的创新创业环境,这种氛围令我兴奋。”在2014胡润国际财富领袖论坛上,胡润百富董事长兼首席调研员胡润,表达了自己对深圳的青睐。

    的确,被媒体称为创业之都的深圳比其他城市拥有更独特的创新创业环境。

    据了解,深圳的发展特点,是创新驱动。作为国务院正式批复的首个以全市域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高、新、软、优”为特点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深圳已经基本成型;深圳的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已连续11年居全国各大中城市的首位;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突破50%,是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最大、集聚性最强、技术创新最活跃的城市。

    “实现创新发展,要激发万众创新的活力。城市的创新海拔,取决于大众创新的深度和广度。一座令全球创客心神向往的‘梦工场’,必然有着丰沃的创新土壤和清新的创业空气。”有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如今,深圳正从市场环境、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着手,通过市场的手和政府的手,合力托举。这其中,无论是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的先行先试,还是大学生个人创业最多可贷款10万元,团体创业最多可贷款50万元这类政策的推出;无论是创业之初税收、办公用地上的优惠政策,还是企业发展后期引入风险投资、辅导企业上市,各种帮扶贯穿始终。其目的,就是让每个在深圳有创业愿望的人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使创新创造在全体民众中蔚然成风。

    同样,去年清华大学启迪创新研究院发布的《2014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评价研究报告》从侧面也做出了这样的印证。该报告显示,深圳凭借在“政府支持”、“产业发展”、“人才环境”、“研发环境”、“金融支持”、“中介服务”、“市场环境”、“创新知名度”等8项一级指标斩获6项第一的成绩,蝉联“2014中国城市创新创业环境排行榜”桂冠。

    2、青年成创业生力军 且创业需求多样

    如今,创业这支队伍的年龄结构越来越年轻化。

    在2015年4月的一场主题为“自贸试验区法律政策与企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的论坛上,教育部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董青春出具了一份最新的中国青年创业情况报告。

    这份报告显示,深圳创业人群总量大,创业欲望强烈,其中20至30岁、31至40岁的分别占58%和36%。深圳创业者的平均年龄最低,比全国的创业者年龄小5岁。

    而在深圳新生企业中,20%的企业正处于创业发展阶段,66%的处于成长期阶段,另有14%处于发展中的成熟阶段。

    剑森广告公司的执行总监吴家旺正准备进入自己创业的第四个年头。公司已经进入成长期的他对创业之初的艰辛依旧记忆犹新。

    “一开始,我们缺乏阅历和经验,特别希望有一个像导师一样的人带领我们寻求突破点,少走弯路。我们需要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因为单打独斗不是划算做法,但是找到这样的人才真的很难。我们的企业想要寻求快速发展,就需要去融资。不克服,就会阻碍前进的脚步……”

    吴家旺的经历在青年创业者中存在着普遍性。

    近日,人民网针对青年创业进行了一次网络微调查,调查显示,超过70%参与调查网民选择最想来到深圳创业,选择创业的行业主要包括互联网、创意营销、智能硬件等,而他们最欠缺的依次是资金、团队、专业知识、创业导师等。

   团市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创业者多为青年,青年人创业更需要多方的支持。在此背景下,如何紧贴青年需求,发挥共青团组织、引导和服务青年的职能,在青年创新创业意识培养、人才培养、项目培育、平台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我们要去做许多尝试。”

    3、精准服务青年创新创业需求

    “为了更精准地服务青年创新创业需求,我们对深圳青年创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并做了系统地分析。”该负责人说。

    根据调研分析结果,团市委将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青年创业者的需求上,帮助他们“公司开起来+产品做出来+商品卖起来+资本走起来”。鲲鹏汇就是第一个有效载体,目前已经吸引超过70家创业服务机构加入,将为深圳青年打造全方位服务的创业生态圈。通过优惠政策解读、青年驿站等为青年创业者提供本地基础配套;借用本地优秀企业资源向青年创业者提供知识技术支持;协调外部资源帮助青年创业者进行市场营销和包装;通过对接资本和风投,帮助青年创业者进行宣传和推广。此外,还将举办“首届青年创新创业节”,组织青年参加“盐商杯”、“邮储杯”、“未来杯”等创新创业大赛,开展鲲鹏路演会、招标式创业、项目推介会等活动,以让青年创新创业项目能够更准确、高效地与市场对接。

    也是在今年4月份的那次论坛上,董青春说,全国正在迎接第4次创新浪潮,前3次分别是深圳的改革开放、浦东新区的开发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该负责人说,为了更好地服务这股创新浪潮中的创业青年,我们将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开展深圳青年“鲲鹏计划”,以推动深圳青年的创新创业意识更加突出,青年创新创业能力更加增强,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更加壮大,青年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更加完善,青年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探索青年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圳模式。

    创业者说

    问题总有解决办法 坚持最重要

    深圳市盘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CEO赵建树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世卓

    31岁的赵建树是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也许连他的父母、亲友也不曾想到过,这个本硕博都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直专注科研的“学霸型”理工男,这位曾在深圳某大型国企做了5年工程师的东北大男孩,会那样确定无疑地舍弃令外人羡慕的安稳工作,一头扎进了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创业大潮。

    “一直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将来应该不仅仅满足于一份安稳舒适的工作,也许应该在某个时间某个阶段会做一些更大一点的事情。”

    2012年科技部主办的首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让赵建树朦胧的想法有了落地、生根、发芽的机会。当时年仅28岁的赵建树,与他的小伙伴凭借“超低成本高效饮用水净水技术”获得了初创组团队第三名。

    这项获得了专家肯定的技术是纳米银负载矿化稻壳粉末材料技术。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矿化稻壳的吸附能力,吸附水中重金属、微量有机物,同时通过纳米银协同释放银离子及活性氧自由基,高效地杀灭细菌及病毒,灭菌率高达99.999%。赵建树说,“我们以廉价的稻壳为原料,使得净水材料的成本极低,与市面上的活性炭和过滤膜高昂的成本相比,运用此技术生产的净水新材料非常便宜。

    “在比赛的过程中评委和投资人就曾对我们产品商业模式的成熟和完善提出建议。当时觉得时机成熟,可以出来做一些事情了。”大赛过后的一两个月,风投更是纷至沓来,赵建树几乎每天都要见三、四个投资人,这更坚定了他创业的决心。

    2013年,赵建树感觉环保行业的春天来了。带着自己的理想主义情怀,他选择了辞职,创业。

    赵建树和朋友们成立深圳市环策环保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深圳市尚善水科技有限公司。团队中99%的成员来自于清华、哈工大、南大,当时平均年龄只有28岁。

    选择创业他归因于“爱折腾”。但是想将创业这条路走通走好需要的就是坚持。

    与许多初创企业一样,困难只多不少。

    “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是我们开始面对的最大问题。”赵建树说,因为我们所拥有的一些技术和设备都是行业内最新颖的技术,在与客户谈判的过程中,他们会怀疑我们的东西的可靠性,因为新的技术设备缺乏的就是相关的工程案例,所以在这一点上在推广过程中会受到一些阻碍。

    为了让市场更快地了解到新技术的优势,赵建树拿出产品免费让客户试用。在争取深圳某大型废水处理项目的时候,公司出产品和电费,免费让客户试用了一年,终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产品质量打败来自国内外的七个知名厂家,这也为企业后续开拓市场打下了基石。

    因为初创公司是白手起家,团队的组建也一度令赵建树感到“头疼”。“团队里面需要擅长销售的、需要有工程经验的、更需要有懂法律、金融和财务管理的。但在短时间内找一批这样高质量的人才很难。”

    然而,最令赵建树感动的也是团队。在创业最艰难的时刻,正是团队里的兄弟们的不离不弃,才能一起“熬”到今天,见证公司的发展。

    敢拼的人,运气都不会差。

    2014年赵建树的公司拿到了涉水产品批文,开始涉足饮用水净化,给大型企业的净水器供应净水新材料。除此之外,赵建树和他的团队,还把目光放到了生活垃圾和厨余垃圾的处理等环保事业中。公司成立第一年,销售额就突破了千万元。

    如今,赵建树的公司规模进一步扩大,公司的业务也进行了划分,他又创立了深圳市盘古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并担任CEO。赵建树本人获得了深圳市高层次人才认定,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也向他的团队伸出了“橄榄枝”,这些青年的创业者们拥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施展才华的平台。

    “初创公司的CEO不应该计算成功的概率。创建公司时必须相信,任何问题都会有一个解决办法,无论这个概率是十分之九还是万分之一,你的任务始终不变。坚持最重要。”赵建树感悟地说道。

    享受创业做“创业主义者”

    深圳市前海智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CEO余登魁

    ■ 深圳特区报记者 李世卓

    都说潮州人崇商重商,文化里都注入了创业的基因,生于潮州长于深圳的余登魁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

    创业前,余登魁干过协会、进过企业、呆过事业单位,但对于这个80后年轻人来说,似乎创业才是他的归宿。

   “我喜欢看着一个个的事情从零起步做到完美收官的感觉,也喜欢创业者那种笑傲江湖、门外即天涯、摸爬滚打、备尝艰辛而屹立不倒、通宵达旦的感觉,我想我还是敢于干事的,就想着趁年轻创业的。”

    2011年起,余登魁开始折腾创业。而在这创业的四年里,最让他深有体会的就是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的困难。

    余登魁说,这个问题不是单纯的缺钱的问题,而是折射出包括成熟企业在内的许多创业团队,对接资本市场的知识和技能不足的问题,或者可以概括为“资本的智慧”不足。

    “就拿向资本市场做项目路演来说,路演是通往资本的金钥匙,很多团队并不知道怎样路演才能打动投资人,甚至一个项目一小时讲不清楚”余登魁说,缺失资本市场的智慧,就很难获得投资、分散风险,而独力承担过高的风险和经济损失,会导致创业者一蹶不振,失去东山再起的创业激情。

    同是创业者,不做自了汉。自己遇到的困难,也正是潜在的商机。

    为了帮创业者补上资本市场这一块,2014年余登魁创办了前海智媒。

    在不到一年里,智媒邀请深交所讲师团成员、深创投等机构高管为线上、线下5000名创业者和企业家做培训,并在培训中发现优秀项目和团队。同时,智媒估值9个月内迅速做到三个亿,成为一个不缺业务也不缺资本的创业公司。

    余登魁认为,创业者应该是李云龙和郭靖的结合版,应是军人与大侠的融合。而创业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将创业当成负担,更不能太过功利化。而应将创业看成是一种修行、一种享受,做彻底的“创业主义者”。

    谈起创业地的选择时,这个生于潮州长于深圳的年轻人确定无疑地选择了深圳。

    “大学毕业后,我签约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方的一所高校,但是我没去。尽管我那时候很想当一名教师,但因为对深圳这座城市氛围和环境的向往,我还是回到了深圳。”

    余登魁说,深圳是一个从小学文化到博士都能够找到工作,都敢于拥有梦想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事业上的贵人很可能都不是亲戚朋友,而是与我们萍水相逢、素不相识的人,他们帮助我们不是因为“关系”,而是因为我们是有潜能、是值得帮助的人。这就是这座城市的魅力,她包容、新锐、务实、坦荡,她欢迎创新,允许试错,正视创意,仰望星空而又脚踏实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