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社交网站注入商务基因

2014-05-09 10:25:49    编辑:组织与宣传部

    深圳好青年推荐类别:创业类

    话题 之 双城基因

    你是哪里人?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带着不同城市的印记来到深圳打拼,而这座城市又与他们相互发生着化学反应,让深圳青年这一群体,拥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基因。生于香港,求学于美国,创业于深圳,如果你问36岁的红桃网职业社交网络C E O徐凯祥,未来的路怎么走,他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深港在一体化,你感觉不到这是两个城市。与香港一河之隔,香港印记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深圳年轻人的生活中、行为里,深圳人去香港工作,在深圳居住,避开了香港昂贵且逼仄的住房条件;在香港上班,又能得到一份不错的收入。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双城生活,让越来越多的深圳青年一次又一次看到和感受到了香港人讲规矩、重公德的好风气,并在不知不觉中被潜移默化。

    徐凯祥

    年龄:36岁

    身份:红桃网职业社交网络CEO、法人代表

    推荐理由:生于香港,求学于美国,创业于深圳。2009年,徐凯祥为SN S注入“商务”基因,创立首个服务全球精英人士的商务SN S社区——— 红桃网(Aceona.com )。如今,红桃网在全球范围内拥有800万注册会员,且保持高速增长,其中包括来自财富500强企业的高管人员,成为目前发展最迅速、规模最大的商务SN S互联网企业。

    徐凯祥说道:“一个公司最重要的是人才。许多生意做得不错的香港和国外朋友跟我抱怨,在内地开公司很难找到合适的人才。”因此,他和他的“红桃网”愿意成为境外企业进入内地后“寻人”的平台:“利用自己的优势,为各个公司寻找合适的人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打造中高端商务社交网站

    这位36岁的创业者和投资人,出生于香港,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商学院学习M BA,获得密歇根大学电脑工程系荣誉学士学位。在深圳创建红桃网之前,他曾供职于高盛投资银行,负责研发投资风险管理和预警系统,参与规划和执行的项目分布于纽约、伦敦、香港和东京等城市的多个投资部门。

    徐凯祥分析自己搭建人力资源平台的优势,在于自己有海外留学、工作的经验,以及深港两地政商方面的资源。因为复杂的经历和多能,他对互联网行业及人力资本商业价值有着独到的理解。

    “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职业社交圈子,而且这个圈子里都是一些中高端的活跃用户。”徐凯祥说道“2009年,我决定通过互联网创业,目标是在互联网垂直领域进行革新。‘红桃网’也是我第一次在国内运营一个互联网产品,也是在国内闻所未闻的模式。”

    2009年伊始,SN S还是一个新鲜词,尽管当时已经有了校内网(人人网)、开心网等SN S的雏形,但更多的是作为人们联络友情的一种工具,并未形成气候,而一些征婚SN S网站也未具规模。就算现在被炒得沸沸扬扬的Linkedin虽然是全球知名的商务SN S,但至今也未进入中国市场,2009年更鲜有人知晓。徐凯祥却坚信这是一个契机,也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发展趋势。

    创办初期,红桃网的目标客户针对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并依靠“人传人”的模式扩张,但即使这样,网站的注册用户也还是在两个月内从0增长到5万人,这样的市场接受速度让徐凯祥非常欣喜。目前,这个平台已拥有超过800万注册会员,并组织多种线上线下活动,主要涉及的行业也扩展到互联网、金融、房地产、医疗和物流等行业。

    “传统的猎头公司可能模式比较单一,依靠人工导向,成本也比较高。红桃网与之相比,更能适应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人才范围也更全面,公司寻找人才也更有效率。”徐凯祥总结道。

    “深港融合”的创业生活

    作为一个在深创业的香港人,徐凯祥几乎每周都会回港,他开着一辆两地牌照的黑色轿车,走深圳湾口岸,大约1个小时就能抵达香港的家中。这样的两地生活,已经成为他的常态。

    “在深圳创办公司的一个原因是两地交通很方便。”徐凯祥说道,“当然,我认为香港的发展空间有限,深圳市政府又给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这才是选择来此创业的根本原因。”

    深圳是一个重视中高端人才引进的城市,为此提出了吸引人才的“孔雀计划”。2010年,深圳市委书记王荣率团赴海外揽才,红桃网C E O徐凯祥一同随行,以其回国成功创业的事例鼓励海外精英来深发展。通过数次与政府的交流合作,徐凯祥非常了解深圳政府的运作模式,因此放心将自己最大的心血投入到这个城市,他形容自己与深圳的关系印证了那句话:“深港融合、强强联合。”

    “很多城市都不缺国企,但是缺少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除了创业,我还参与了投资深圳本地和外地的一些互联网项目,目标是让互联网产业进入传统行业,用有用的产品给用户解决‘ 痛点’,颠覆传统产业的发展。”徐凯祥说出自己下一步的规划。

    他说深圳好青年

    好青年要对青少年有激励作用,能作为青少年的楷模和榜样。无论什么背景和行业,努力不懈,坚持走认定的道路。

    ——徐凯祥

    话题

    港工作 深生活

    感染到港人好习惯

    对于如今大部分经常往返于深港双城的年轻人来说,有着一个大致相同的生活模式:工作在香港,生活在深圳。

    80后深圳人Zerda,在经过2年多奔走于深港两地的生活后,渐渐学会享受这样的双城模式。Zerda在深圳一家公司供职,每个月需要固定赴港工作1-2周。当谈起双城生活对她的积极影响时,她笑着说:“可以经常转换生活的节奏和方式,这是我很喜欢和享受的状态。”

    香港社会的快节奏众所周知,这使得Zerda每每在工作时全神贯注。和大部分香港人一样,加班也是家常便饭,“见朋友的时间基本上得等到晚上下班以后,白天的精力要全部集中,经常要出去见客户,总要让自己精神一点,要做好各种准备,精神会高度紧张”。

    但有对比,才有思索,或许这就是双城生活带给所有奔走于深港两地人的馈赠。Zerda说,好在双城的生活,让她在深圳的时候,能更多地让自己慢下来,静静地喝杯咖啡、看看书和朋友聊聊天,感受下生活和身边的事物,思考下两地间的特色与差别。

    土生土长的深圳人影子更是切身感受到了深港两地间关系的微妙变化。影子的老公是香港人,4年前他们拉上了天窗,但夫妻俩并没有着急结束异地的关系。影子说,她每个月会去香港2-3次,也不会觉得很累很麻烦。“深港两地相比从前,口岸的概念淡化了许多,现在皇岗口岸能24小时过关,打破了两地的界线,我们夫妻之间几乎可以‘想见就见’”。

    对此,Zerda也深有同感,“我经常上午去香港工作,晚上甚至下午就赶回深圳,过关很方便”。也因此,现在有不少深圳人,和Zerda一样,他们晚上在深圳居住,避开了香港昂贵且逼仄的住房条件,而白天在香港上班又能得到一份不错的收入。

    而最值得一提的,影子认为是多年的双城生活,让她一次又一次看到和感受到了香港人讲规矩、重公众意识的好习惯,不知不觉中自己也潜移默化地被感染:比如搭乘扶手电梯要靠右站立,在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直接向垃圾桶吐痰等等。如今,这些已成为了她在深圳生活的习惯,而家人和朋友,也或多或少地从她身上看到和学习到了她的这些变化,影子笑言,“或许这就是言传身教的力量”。

    “双非”父母遭遇尴尬

    走不进香港 又摆脱不了

    在2012年9月之前,在深工作成绩突出并拿过内部大奖的李小姐仅仅把香港视为购物的天堂。虽然拿着一签多行的证件,但去香港的频率也仅限于一年两三次。2012年9月,赶上禁令下达之前,李小姐在香港生下了女儿,正式成为“双非”儿童的妈妈。香港对于她的意义,已不仅是购物之地,一年后她的女儿将要去香港就学。

    为此,她学说粤语,更加关注香港新闻,结交香港的朋友,频繁去香港,以尽可能多的方式接触香港、了解香港。为了让自己更国际化一点,她又学起了法语。

    在深圳生活了五六年,早已经熟悉了深圳这座城市,然而女儿的降临,使李小姐常常面临困惑,虽然香港与深圳山水相连,但两个城市却完全不同,仅文化层面就存在巨大区别。“就像‘双非’儿童存在身份尴尬一样,‘双非’儿童的父母同样存在双城生活的尴尬。”李小姐说,为了孩子,家长努力地向香港靠近,但除非也成为香港人,否则这种努力也只能在香港的边缘徘徊,无法真正融入。

    在李小姐的身边有不少妈妈们,她们的孩子同样是“双非”儿童,目前已经在香港就学。为了孩子,这些妈妈们放弃了工作,每天接送孩子往返深港两地,有些妈妈为了补贴家用,也做起了香港代购或者水客。这样的生活在李小姐看来,完全无法接受。因为她还想工作,还有自己的梦想,于是,双城生活带来的尴尬,常常让她怀疑当初的决定是否正确。

    但她始终不想放弃,依然计划将孩子送到香港。因为,她看中了香港的教育。为此,她将继续着香港边缘人的角色,尽量为孩子创造真正成为香港人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