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春深圳续写“春天的故事” 勇做“冲锋队” 跑出“加速度”

2020-10-24 21:34:44    编辑:1管理员2


   深圳共青团全国首创“青年驿站”,为来深求职应届毕业生提供免费住宿、就业指导、城市融入服务。

   青年代表在“2020先行示范区青年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上向院士提问交流。

  志愿服务深度参与社会治理,图为专业志愿者参与护河治水。

   参加完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下称“庆祝大会”)后,深圳市志愿服务基金会秘书长徐晓萌更有干劲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要‘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圳目前建设‘志愿者之城3.0’的思路就是一种探索。”徐晓萌说。

   同样参会的深圳青年科技领军人才、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刘陈立也因总书记提出的“必须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在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赢得主动权”,更加明确要在科研教育领域深耕发展,“要力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艘‘创新冲锋舟’”。

   从前海首批香港“创业者”变为港青创业“引路人”,已直接为深圳引进和服务超300个香港团队的学学科技服务(深圳)有限公司CEO陈升,则愈发信心百倍,希望以自身经历为例,带动更多港青来深圳“走走”“创创”。

   热血和斗志不仅在各行各业的深圳青年心中沸腾,也让致力于推动青年发展的深圳团市委感受到更重的使命与责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我们第一时间组织深入学习贯彻落实讲话精神,结合综合授权改革试点契机,聚焦青年人才发展、社会治理、粤港澳大湾区和深港交流等重点领域,加快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稳步推动《深圳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各项举措落地实施,打造更加开放多元的青年人才引进、培养、交流、激励‘全链条’服务体系,进一步深化共青团改革,探索形成一批在全团具有先行示范效应的工作样本,团结引领全市广大团员青年奋力前行,续写‘春天的故事’。”深圳团市委书记方琳说。

    1.“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

   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

   为湾区青年发展搭建“集成式服务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强调“要吸引更多港澳青少年来内地学习、就业、生活,促进粤港澳青少年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增强对祖国的向心力”,这让香港青年陈升非常振奋。

   6年前,陈升迎来了人生一次重大机遇——申请进驻由前海管理局、深圳青联和香港青协三方发起成立的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成为首批入驻的港创团队之一。

   “那里不仅有免费场地,投融资、法律、会计、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咨询服务,还有大量资源对接。”陈升瞄准跨境电商“最后一公里”的进口零食电商平台,不到一年即获首轮融资5000万元人民币。

    2018年10月24日,陈升作为港创代表在前海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此后他逐渐从一名香港“创业者”变为港创“引路人”,参与到前海、福田、南山、光明等多个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这里对我而言是一面明镜,一面向北,看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国家对香港的特殊照顾;一面向南,对香港‘一国两制’有更深刻理解。”陈升说。

   香港青年王凯是2019年来深圳成立粤港澳大湾区青创中心的,今年他不仅与南山团区委共建“香港青年联络站”,还在北京、武汉、成都、海南及大湾区多个地区成立办事处,为来深创业的港青提供创业和政策咨询服务。

   “深圳与香港是天造地设的合作伙伴。香港青年应主动了解国家发展动态,与深圳青年加强沟通合作,取长补短。在大湾区历史机遇中,利用好政策红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和领域。”王凯说。

   “推动深港交流与融合”也是深圳团市委多年来的探索。除了继续做好“同心耀中华艺术季”“龙腾中华专列”“国情研修班”等品牌交流项目,为大湾区青年交流与合作提供更多机会,今年还针对港澳青年来深发展的痛点、难点,研究起草了《支持粤港澳大湾区青年来深发展行动计划》,正探索推出湾区青年政务服务信息网站、热线电话、服务大厅等“一网一号一平台”,努力打造服务港澳青年“大本营”,为湾区青年发展搭建集成式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便利服务。

   据悉,深圳团市委即将发布《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业就业工作跨域协同研究》,该课题通过分析大湾区青年尤其是港澳青年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希望能从制度设计、机制保障、政策协同和深圳主动作为先行先试等方面提出具体措施,构建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工作区域协同机制,为青年融入大湾区建设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提供人才引进、培育、交流、激励“全链条”服务

   2013年,在麻省理工SMART研究中心当博士后研究员的黄源浩怀揣“让人们用上最好的中国光学产品”的初心,告别“十年西游”,离开全球光学测量最顶尖的实验室,回国创立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

   创业初期,黄源浩及其团队选择了当时很新的3D视觉领域,自主设计研发关键的一“芯”一“线”。两年后,研发出我国首颗3D感知芯片,并正式量产消费级3D传感摄像头,一举打破苹果、微软、英特尔的垄断,成为亚洲首家、全球第四家具有深度计算级别芯片量产能力的厂商。

   哈佛大学博士后、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刘陈立也是同期回国扎根深圳的青年科学家。他从事的合成生物学研究是国际最前沿的科学领域之一,也是各国争相抢占的颠覆性科技领域。

   目前其研究所团队规模已近700人,初步形成“研究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工程生物学院—产业创新中心”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探索如何建设“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打通基础研究与初创企业空间上的距离,解决初创企业缺乏设施和技术平台的瓶颈,从而缩短原始创新产业转化的时间周期。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通过实施更开放的人才政策,引进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是此次大会透露出的重要精神。

   人才因素是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的重要支撑,青年人才又是人才队伍中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深圳共青团积极聚焦创新生态链加强青年人才体系建设,用好深圳青年科技人才协会等平台,打造了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国际青年创客峰等一批青年人才发展阵地,提供青年人才引进、培养、交流、激励等“全链条”服务。

   今年8月,“2020先行示范区青年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举行,聚焦先行示范区战略性高新产业发展趋势和青年人才创新发展战略,邀请聂建国、刘科、张学记院士与青年人才交流。“年轻人要创造标准、创造规范”的观点引起了现场很多青年的共鸣。

   下一步,深圳团市委还将联动相关部门和机构,构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青年工作区域协同机制,在国际舞台上为青年发展创造新的机遇。比如,举办国际青年创新大会等青年交流项目,向世界展示深圳改革开放成就和新时代青年风貌;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国际化,形成具有全球推广价值的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路径和指标体系,打造青年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国际标杆;在“一带一路”布局下,推动青年与深圳国际友城在经贸、文化、教育、环境保护和低碳经济等领域开展合作等。

    3.“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探索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作为国内最具创新活力和人才吸引力的城市之一,仅去年深圳就新引进人才28万人,其中毕业生超过10万人。如何为更广大青年人才造一座“青年发展型城市”,深圳始终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

   2014年夏天,刚刚大学毕业的90后青年胡贤辉初到深圳,青年驿站成了他暂时的家。作为深圳在国内首创的知名青年人才服务公益品牌,这里提供7天免费住宿,有淋浴、床品、网络、空调,还提供人才招聘、城市融入、创业人才补贴申请和法律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胡贤辉不仅和许多人成为了“站友”,还结识了创业的合伙人。如今,他运营的跨境电商公司已走上正轨,每月的盈利都在增加,但他的梦想不止于此。“未来我想做一家科技型公司,像华为、大疆一样。”

   目前,青年驿站已覆盖10个区建立起16家,共提供365张床位,已有超过2.8万名应届毕业大学生在此落脚。而其本身也从最初仅提供免费住宿,发展为“青年人才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对象拓展到占深圳85%以上的大学毕业基础人才,成为深圳城市人才战略的重要一环。

   另一个普惠型的青年发展公益服务是深圳团市委于2011年联合市科创委等多个单位和北大、人大等26所国内重点高校,共同为在深青年提供专、本科学历继续教育的“深圳新生代产业工人圆梦计划”。

   截至目前,该计划已累计吸引5.4万人报名,就读学员达26665人,其中10758人获得了省市财政和社会资金资助,许多青年的命运因此而改变。有的学员获得文凭后积分入户,有的从工厂流水线走上了中层管理岗位,还有的通过了公务员考试。

   自率先在全国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后,今年五四青年节前夕,深圳正式发布《深圳青年发展规划(2020—2025)》,以先行示范的标准,从城市发展的高度推进特区青年发展事业,也是城市发展与青年发展关系的全新定位。

   以此为契机,深圳共青团也对组织自身的改革按下了“快进键”,南山区和宝安区还分别被列入“团中央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区”和“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全国试点区”。同时,重点打造“青年之家”服务门店,已在全市建设区级青少年服务阵地32个,街道级阵地244个。

   下一步,还将推动开展“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评价体系”研究,以深圳为样本,全面综合考量城市户口、住房、教育、就业、健康、文化、婚姻等影响青年发展的各类因素,探索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青年发展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推出“青年发展型城市指数”,为青年人才求职、安居、教育、医疗等创造更好的条件,促进青年与城市共同发展、共同成长。

    4.“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志愿者之城3.0”向参与社会治理跨越

   “青年发展型城市”的内涵除了“城市对青年发展更友好”,也包括“青年对城市发展更有为”,志愿者之城的建设正是“有为”的一个例证。

   自1990年深圳市义工联成立以来,深圳志愿服务事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跨越发展:志愿者从最初不足20人扩大到208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近15.5%;志愿服务组织从“一枝独秀”到“百花争春”,达到14570个。

   这也使得庆祝大会上,受邀出席的名单中,志愿者代表占了4席。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指出的“创新思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让4人很有共鸣。

   “这正是我们目前建设‘志愿者之城3.0’的思路,就是推动专业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与城市建设。”徐晓萌说,2017年起,深圳团市委以制度化、专业化为引领,推动志愿服务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跨越,“志愿者之城”建设从1.0、2.0升级至3.0。

   深圳志愿者也逐渐开始在水污染治理、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垃圾分类等重点社会治理领域探索参与的渠道和途径。

   以污水治理为例,深圳市志愿者河长联合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关媛苑说,2018年底至2020年9月,深圳逐渐建立起由志愿者河长、河小二、护水骑兵、高校治水联盟、“红领巾”河小二组成的“五位一体”志愿服务队,常态化开展治水护河宣传、水质监测、水污染清理等服务。

   同时,在全国率先成立首个地方性法人志愿者河长组织、首创生态环保领域“地方政府+专家智库+社会力量”三位一体的新型城市治理模式、首创中国志愿者河长论坛……仅1年多时间,已累计组织开展生态环保领域活动近1000场,参与服务志愿者5万多人次,线上覆盖志愿者超过8万人以上。

   “近几年,深圳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除了政府职能部门的推动,志愿者的共同参与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关媛苑认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推动志愿服务参与社会治理是必然趋势。

   参会的深圳市宝安区义工联合会党支部书记、秘书长江家贤也有同感。“让志愿者来供给公共服务,不仅节省财政开支,也能给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社会组织减负,以最小消耗实现最大化服务。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者就迅速积极有序地开展社区联防联控、食品安全、心理疏导、助力复工复产等应急志愿服务,以其公益性、志愿性、灵活性等发挥重要的协同作用。”江家贤说。

   下一步,深圳团市委将持续推动志愿服务从提供社会服务向参与社会治理、凝聚社会共识跨越,把志愿服务领域全面纵深拓展到水污染防治、食品药品安全、垃圾分类、城市公共安全、矛盾纠纷调解、社区禁毒等社会治理领域,全面推动“志愿者之城”建设转型升级,为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团结凝聚更广大社会力量。